找到相关内容308篇,用时2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人生的透視

    名為諦。所謂事非虛妄,理不顛倒,說名為諦。所以四諦,就是四條事理相應,真實不虛的原則。  佛以「諦」說明人生的真相。人生真相是什麼?人生真相可用一個「」字概括一切。凡是人不論男女幼,貧富貴賤,亦...樂既有壞,謂之「壞」,亦名「樂」。不不樂,而身心遷流,時間空間,亦復流轉變遷,無時或息。逝者如斯,謂之「行」。何謂「八」?謂生,病苦,死,冤憎會(冤家往往打對頭),愛別離﹙生離...

    倪正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94938993.html
  • 第三只眼看生命的痛苦

      (三)、八。《大涅槃经》中说,人生有八,即生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阴炽盛等八种。  1、生。脱离母体之前,要受挤压之,脱离母体之后,要受恶浊空气的刺激之,更要受粗重的抓捏之,而且有苦说不出,只能用哇哇大哭来表示。  2、。人的时候,生理机能衰退,想吃吃不好,想睡睡不好,左右都不如意。在现代社会,儿女远离膝下,即使拥有大把的票子,也要倍受孤独、寂寞之。  ...

    释来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2639832.html
  • 佛教与科学——信仰会使道德趋向高尚

    )。佛教说“人生是”,这是佛亲自体验证得的。  佛把人生的概括为:“生(婴儿在胎、出胎时,小孩生出来就哭,啊!)、病苦 、死、怨憎会(与所怨憎的相聚会)、爱别离(与所爱的分离)、求不得、五取蕴( 取是烦恼,五蕴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,这种概括我们都有体会,用不着去取证。生、 、病、死四不用说了。我们见到多少人家不听话、不学好的孩子赖在家里出不去——“怨憎会”;听话学好...

    君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82839912.html
  • 我们为何研究佛学—寻求真理的需要

    :   2.我们的痛苦   痛苦的痛苦   病苦:病苦分肉体上与精神上的,肉体上的自不必说,精神上的痛苦是时时刻刻出现的。普遍对之唯一的办法为以时间战胜,除此以外别无他法。然漫长的时间的折磨,本不易忍受,而设或有新的病苦,又将如之何呢?   来齿摇发落,体力衰退,不能享受人间乐趣,而死的阴影无时不在追随中,虚此绝望之境,能无心灰意懒?   死:死时身体之自不易忍受;而一切世间万物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83039914.html
  • 學佛四大綱領

    無間等(指斷種種習氣),究竟邊(指徹底解脫)。」  二、諦當知當解  可以從三個層次來觀察:一、表層:包括生、病苦、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(喜歡的人不能在一起,不喜歡的人偏偏在一起)、...一、前言  佛陀在雜阿含經四諦相應品說過:「再熱的地獄,也熱不過生老病死愛悲惱的大熱;再闇的地獄,也闇不過生老病死憂悲惱的大闇。此種種大熾熱、大迷闇的因緣,皆是對學佛四大綱領(即四聖諦)不如實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35540311.html
  • 学佛四大纲领

    无间等(指断种种习气),究竟边(指彻底解脱)。”  二、谛当知当解  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观察:一、表层:包括生、病苦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(喜欢的人不能在一起,不喜欢的人偏偏在一起)、...一、前言  佛陀在杂阿含经四谛相应品说过:“再热的地狱,也热不过生老病死爱悲恼的大热;再闇的地狱,也闇不过生老病死忧悲恼的大闇。此种种大炽热、大迷闇的因缘,皆是对学佛四大纲领(即四圣谛)不如实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54940459.html
  • 佛教的“慈悲”——兼与孟子“恻隐之心”的比较

    圣迹及奇迹》,载《台州佛教》1998年第5期,第37页  4 佛教将世俗人生用一个“”字来概括。通常地,佛教所说的“”有“八”和“三”之说。其中,“八”是指生、病苦、死、爱别离、...   一、何谓佛教的“慈悲”   在佛教中,慈指愿与众生乐,悲指愿拔众生,它们属于佛教“四无量心”中的其中两个“无量心”,常合称慈悲。  佛教的慈悲之所以被称为“无量心”,乃是因为这种慈悲普被无量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04941567.html
  • 略释出离心

    人身是为暇满人身。此暇满人身难得易失,虽为诸乘之所依,然本体是、无常、不净和空,故应觉悟而生发出离心。  人生:总说八——生、病苦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阴炽盛;三—...七: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生、死,复从七再起烦恼,又从烦恼如前而流转,以是三有轮转不息,众生常流转于生死六道中。  佛说无明灭则行灭,行灭则识灭……乃至于死灭;又教令我们闻思修人无我空性,...

    释法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5642458.html
  • 达道居士:甚么是佛法

    生死为因,证涅槃为究竟。  人自离开娘胎,呱呱堕地,由生而住于世间,经过病死的几个阶段,最多不过数十寒暑而已。在这短暂的时间中,有著无量数的痛苦,推想这种的来源,是因为有贪嗔痴等种种的烦恼,由烦恼起行,由行造业,由业则感苦果。如人有生、病苦、死、爱别离、求不得......等。小乘人见了这种种,知道是由无明惑业所感,于是设法要避离世间,或居深山,或住林野,与他人少往还,使贪欲心不起...

    达道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23942854.html
  • 其实人人都需要佛法

    ,至少包括:诞生的苦恼(生);衰的苦恼();病痛的苦恼(病苦);死亡的苦恼(死);遇到可憎的事苦恼(怨憎会);同亲人别离的苦恼(爱别离);所想要之物不能得手的苦恼(求不得);构成人身的...的人格,因此才有自尊和自信。此外,我们学佛,还因为佛是一位慈祥的导师。释迦牟尼佛降生人间,身为太子,抛弃功名富贵,以广大的慈悲心和智慧,度脱众生出离生、、病、死之。但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,在佛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0045739.html